2011年5月25日星期三

感动

几年前的我,是“消防员”。拿着点火机和毛巾,谁的莲花灯灭了,我给点上。

谁的灯着火了,我给灭了。

但是,我的双眼看着一众人那股虔诚、毅力的心,三步一拜。心里一直在颤抖着。

今年,我当了个不请自来的“摄影员”。把我当年的心化为照片,希望把我那感动的心传染给
看着照片的人。。。

更多的照片在 Vesak 2011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死囚的故事

一位死囚的故事,一封来自死囚的信。。。

楊偉光正等待新加坡总统的寬赦,為了援救因販運毒品而在新加坡被判處死刑的大馬青年楊偉光,隆雪華堂民權委員會與大馬人民之聲,已聯手成立「楊偉光後援會」,並會發起簽名運動,要求新加坡總統寬赦楊偉光)

---------

(摘录自大马报章)

來自山打根的楊偉光(22歲),出身貧窮家庭,父母早已離異,他及三哥從小便跟隨母親住在油棕園的木屋,靠母親洗碗賺200令吉養大。

父母婚姻破裂,影響了楊偉光的一生。

「當我還未到13歲時,爸爸離開了媽媽。媽媽、大姐、哥哥、二姐及我都面對非常大的困窘。當我目睹媽媽無辜被人毆打及辱罵,我告訴自己要堅強起來。」

2007年4月25及26日,當年偉光19歲,在親戚家,每當入夜11時之後,他目睹媽媽被毆打及辱罵,而且相隔幾個小時後又重複發生。

楊母曾拿起斧頭企圖自殺,她不停的又哭又喊,直到她無法認出孩子了。這樣的情況不斷重複發生,也嚴重影響了楊偉光。

他說,如果出生在新國,他相信自己不會落得如斯田地,因為新國的環境可讓他從小學習不少。「在我最艱難時刻,我忽略了什麼對我才是最有用的,所以,我缺乏受教育,一切都太遲了。」

「我經常看見媽媽躲在角落里哭泣,我不忍看見媽媽經常焦慮的神情,所以,我12歲時就決定離開這個家。」

楊偉光15歲時,都定時探望在外租房的母親,卻發現母親非常節儉,每天只吃兩餐,非常少的白飯配青菜,再加上,每條2仙的炸香蕉,算起來,每餐她只花1令吉。

「我雖然無能為力,但我還是禁不住問她:媽,為何你要這麼做?」

母親給他的答案竟是,這是為了他及哥哥將來成家立室的儲蓄。當楊偉光聽到這番話時,他立刻走出屋外哭泣。當時他想,媽媽當洗碗女工,每個月只賺200元,她還要為我們的將來著想。

當天,楊偉光決定飛往西馬大城市吉隆坡謀生。當時,他只想不要讓媽媽受苦下去。他向朋友借了50元搭巴士到沙巴的亞庇謀職。

「在亞庇我工作2個月,存有少許儲蓄,我便計劃飛往吉隆坡尋找我理想中的工作。那時候,我才16歲。」

「我很慚愧的說,當時我逼不得已住在一個地方,在我15歲至18歲的3年里,我面對被欺負的煎熬。」

他為了想擺脫困苦的日子,讓母親過好日子,毅然在12歲便離家出外闖世界,16歲更隻身飛往西馬謀生。

因為從小到大缺乏教育,令他渡過了無知的歲月.

來到西馬的偉光,寄住在朋友,在耳濡目染之下開始售賣盜版光碟。有一天,其上頭告訴他,其實販毒的刑法比販賣光碟更輕,最高刑法只坐牢2、3年,而且販毒酬勞高數倍。

12歲便輟學的楊偉光,信以為真,開始踏上販毒的不歸路。

「那時候,朋友告訴我,抽煙是健康的、美好的;吐一口煙,便忘記煩惱;他們也說,飯後一支煙,快樂似神仙」

有朋友說,他們情願少吃一頓飯,也要抽多一根煙;抽煙無分貴賤,無論警察、小販、富人或窮人都抽煙。更多朋友告訴他,香煙是受到醫生的核准,政府合法生產及銷售;也有朋友說,香煙是海洛英、海洛英就是毒品,毒品與香煙來自同一產品。

當調查官告訴我將面臨死刑及終生監禁後,我連續痛哭了很多天;我沒有攜帶武器;被捕時我無法以華語或英語溝通。」

楊偉光在信函中指出,在運毒過程中皆是由他人安排及選擇地點,並非自己做主;在運毒之際,他毫無警覺、策劃及刻意隱藏,沒有吸毒的他,過了海關後才有人發短訊通知運送地點。

當時,新國警方已跟蹤逾數小時,並得知所有運毒者被吩咐同一時間前往烏節路;將毒品運往6個地點並交給不同的人。

當楊偉光被捕的那一刻,他並沒有太大反應,並一開始即承認有罪,直到調查官告訴他將面臨死刑或終生監禁後,楊偉光才痛哭。

他在信函中要求新國總統及法官,重新翻看他的口供,以便從中明白當時的他是多麼無知且根本不曉得自己的行為是冒險的。

偉光指出,當他通過海關檢查站時,並未特意將毒品藏匿,而是放在後方的椅上,任何人都可清楚看見。

如今,正在獄中受教育的楊偉光,獲知什麼是正確的生活觀念,他這才覺悟之前所做過的都是傷天害理、不能相信的事。「因此,當檢控官在高庭上向我發問,是否知道那是什麼毒品或是否見識過毒品時,我思索了很久才回答他的提問。我感到很矛盾,我很想直接回答檢控官,但我卻害怕在法庭上被愚弄!」

因販毒而被新加坡判處死刑的楊偉光,一直不敢把自己即將絞刑的真相告訴母親,甚至他還在獄中努力的寫家書、修佛法,母親曾一度探望他時,發現他能說華語、寫信而淚流滿臉。

楊偉光在坐牢期間,時常閱讀佛書修佛法,甚至在寫給母親的家書中。

同時,他也以誦經說佛的方式闡述近況,且在面對死亡的事件上,楊偉光也以佛法心坦然的看待。

楊偉光在5月30日寫了封家書給母親,也藉著機會,以「愉恭稽首祝母親,六月十日星期四,生日快樂樂流露,心樂容悅普四方」的自創詩句,祝福母親生日快樂。

他在家書中不斷帶給母親正面的思考,並表示他在獄中不斷的學習和讀書,同時也在其二哥和三哥探訪他時,介紹給他兩位哥哥不少有益的書籍。

雖然身在獄中,不過楊偉光卻不曾放棄自己,也不放棄家人。

另外,他在家書中提及,在與兩位哥哥談及佛法後,他們3兄弟都相信未來是光明的,因此也希望母親能與佛結緣。

坦然面對死亡

他也寫道——「……修行更好。因為一個人在世,終有一天必定會面對死亡,我們的肉體不能長久,就好比衣服一樣要換,學到佛法,肉體在死後就有用。」

另一方面,對於死亡,楊偉光在修佛後有著不一樣的想法,因此也坦然的面對死亡,同時也在家書的末端寫了「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阿彌陀佛」給母親,希望母親能以「真誠真心無所求不貪」的念頭,念讀上述的經文。

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

自责

晚上十点多。

一个中年乞丐身上挂了个牌。

一个穿睡衣,大概是八、九岁的小女孩在后面拉着他的衣角。

小女孩的脸一直带着傻笑,可能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中年乞丐脸带着微笑,从一桌乞讨到另一桌。

我刚到达新山,还没吃晚餐,叫了福建面,等待着我的食物。。。

中年乞丐拖着小女孩来到了我的身边。

我不敢正眼看挂在他身上的牌,瞄了一下,好像写着“。。。留下四个小孩。。。”
什么、什么的。

目光慢慢地移去看他的左手。

他察觉了,伸了伸他的左手。

发育不全的左手。。。

我掏出了钱包,往里拿了马币两块就放在他那塑胶水勺里。

他点了点头就走开了。

我望着他到别桌去乞讨,一桌一桌的被拒绝。

心念一动,马币两块是多么的少啊,报纸都要一块三了!

心里默念着“阿弥陀佛”。 一边想待会儿他们倒回来时,再给他们五块、十块。

周遭的人也留意到他们两人了,有些人正在打量着他们。

不知道旁人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看着他们的。

中年乞丐和小女孩缓缓地又走回来了。

就在别人的目光注视下,我一时拿不出勇气再给他们钱。

天啊,看了乞丐囝仔》之后我跟我自己说过,我要帮帮他们。

我。。。这一刻。。。没有做到。

在回家的路上,他们的身影留在我的脑海里,我自责不已。。。







2010年3月27日星期六

上进心、好胜心

最近迷失在上进心和好胜心的思考。。。

上进心,过之,会不会变成好胜心?
没有好胜心,上进心能否存在?


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

千年一音


感恩,在2009年要结束之前,看到了一场难忘的表演。

(一)小字条 和 新加坡华乐团

在会上,播放了由陈子谦导演的短片-小字条

温馨的故事让观众深深感动。

最惊喜的是,新加坡华乐团在电影播放时现场配乐!

这不只是画龙点睛,简直是绝配!

小字条已经够感人了,配上华乐更是感动加感动。

现场一片寂静,都看得、听得入神了。




(二)钟鼓齐鸣

广声法师的击鼓带动了全场激昂的气氛。除了台上的鼓声,一大队的鼓员,
静悄悄地出现在观众席后方,配合法师的节奏,一起击鼓。

登时众鼓齐鸣,
把气氛带上一个高潮!

(三)梦 My Dream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呈现的“梦”让九位失聪的姑娘
以芭蕾舞蹈形式追逐她们的梦想。

因为她们听不到音乐,所以有两位指导员在两个角落
默默地指挥着她们。

舞蹈员照她们两人的手势呈现不同的组合和舞蹈。

(四)画蝶

梁祝的音乐一响起,就知道是叙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了。

同样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画蝶,同样是由失聪的舞蹈员呈现。

最叫人拍案叫好的是舞蹈的结局。
梁山伯与祝英台化成了蝴蝶,在舞台上以类似“特技”的方式,
把两人“变成”了蝴蝶。那画面令人难忘。

(五)千手观音

不用多费唇舌,“千手观音”的表演想必很多人都看过,或听过。
我本身也从DVD上看过。

但是,看现场的表演,每每能让人再声惊叹!
那么整齐一致,那么优美的舞蹈,还是叫人拍烂手掌。

(六)叶聪

叶聪先生是新加坡华乐团的指挥。
间接地控制了表演的大局

他让人看见什么是投入,什么是热爱音乐,什么是享受音乐。

单看他的指挥,已经是一大享受。

希望将来还能观赏到光明山主办的这么精彩的音乐会。

致主办单位:well done!



2009年9月10日星期四

糖饼

喜欢这个禅的故事。有时候,想太多或许是一种自寻烦恼。。

----------------
糖饼与《唯识论》

  睦州禅师问弟子僧正:“会讲《唯识论》么?”

  僧正说:“不敢。只是幼年时读过。”

  睦州禅师便拿了一个糖饼,将其掰做两片,问僧正:“这是什么?”

  僧正无语。睦州禅师问僧正:“唤做糖饼是?不唤做糖饼是?”

  僧正答道:“不可唤做糖饼。”

  睦州禅师却叫过弟子沙弥,问之:“来来,你唤做什么?”

  沙弥答道:“糖饼。”睦州禅师说:“你也讲得《唯识论》。”

  读书者语:一个糖饼,囫囵着是糖饼,掰为两片,仍是糖饼。这么一个简单浅显的道理,未悟其义者何止僧正一人!